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人文生活 >> 艺术文化 >> 浏览文章

燕归来,花满天蟾——记华府“五朵金花”

      六月二十九号上海天蟾舞台,华盛顿“京剧之花”剧团将举办专场演出,献演经典剧目《十三妹•悦来店》、《秋江》、《西厢记•长亭》、《宇宙锋•修本装疯》、《抗金兵》。
“京剧之花”剧团是一个在大洋彼岸华盛顿成立的文化机构。五位创始人黄岫如、谢晓贤、王梅、茹燕和翁叙園 ,华府人称“五朵京花” ,“京剧之花”十年前在上海举办过一次专场,也在天蟾,上海戏迷记忆深刻。

      十二年前,黄岫如、谢晓贤、王梅、茹燕、翁叙園五位京剧票友走在一起,共同创立华盛顿“京剧之花”。

       “‘京剧之花’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京剧票房,不能仅仅满足于华人圈子的自娱自乐”,五位创办人认为,虽然梅兰芳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把京剧带到了美国,但今天绝大多数居住在美国的人,对京剧毫无所知,甚至从未听闻。京剧之花这五位成员,决心要在美国首都、这世界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这个居住着六百多万白人、黑人、南美人、中东人、非洲人、亚洲人的地方,用英文向他们讲述什么是京剧。

       “京剧之花”五位成员,简称五朵京花,各自在科技界、教育界、国际组织任职多年。十二年来,她们秉持初衷,用业余时间,已经向十万余人介绍京剧,并把“京剧之花”经营成了一个在美东地区颇具知名度的非盈利文化机构。从政府部门到民间社团,都知道“京剧之花”办事很严谨、团队很契合、成果很显著。五个女人,在这十二年的合作中,不但没有散伙,而且组成了一个姐妹情深的的团体。


黄岫如 - 《状元媒》

       “京剧之花”的组建,最初由黄岫如牵头,她也在这十二年中以总负责人的身份,为这个组织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把“京剧之花”当作自己的主业来经营,视为自己的孩子来培植。她的自信和负责,十年如一日的稳定,不因外在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敢说敢做有担当,这是一个组织的带头人该有的素质。凡是于“京剧之花”发展有益的事,她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当说的话,她必说,不在乎得罪人;当去的地方,她必去,不在乎路远;当接的演出,她必上,不在乎条件简陋;当申请的款项,她必出手,不在乎为赶工废寝忘餐。她家的地下室是“京剧之花”的总部,里面有刀枪剑戟、官帽宫装、京花历年的资料信息。她在家的每一天,就是在京花堆里游走。她总是在计划十年、二十年之后“京剧之花”该走的方向、留意可接班的人。她也是京花中唯一唱张派的,这次要在天蟾舞台演出“西厢记”,用张派的婉转腾挪,唱崔莺莺的离别情肠。


谢晓贤 《宇宙锋》

      谢晓贤和王梅,一个是谢家姑奶奶,一个是谢家媳妇。一家人两幢房子,隐在一道翠竹屏障后面,毗邻而居。除了常年吃不完的油焖笋、腌笃鲜,竹子砍下来做过京胡的筒,做过“白蛇传”水斗中的旗杆,也做过马鞭枪杆。竹林隐秘处,常传出夜半歌声,那是谢晓贤凌晨一两点在练戏。她是大青衣,惯演王宝钏、赵艳容、王春娥这类梅派唱功戏。她做事的投入认真,是人尽皆知的,交给她的事情,比如踏勘演出场地、试验剧场灯光音响、编排校对字幕,她会不分昼夜照顾到每个角落,火眼金睛揪出数千个简体字中有一个繁体字。十年前她负责上海演出的具体事务,上海京剧院的人,收到她发出的电邮、微信,总是在美国时间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都疑惑这位女士怎么能彻夜不寐地埋头做事?她又是如此宽容大度,毫不计较别人的不耐烦,让有时不免要埋怨她过于慎密精细的人,也诚恳地为她竖起大拇指。


王梅 《抗金兵 》

      王梅是谢晓贤的弟媳,是负责“京剧之花”乐队和剧务的主将,几乎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她叫得出繁杂戏服每一片配搭的专用名词,懂得锣鼓点哪儿该急该缓该下去该收起。她是篮球健将,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攻梅派歌舞剧,拿下了“天女散花”、“廉锦枫”、“霸王别姬”等既重唱腔、又身段繁复的戏。这次来上海演出,更是选了一出专业也不常演的“抗金兵”,满台将近四十人,围着她这个扎靠戴翎、顶天立地的梁红玉!这样的场面,美国的票友是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作为梅派票友,她能歌善舞;作为谢家媳妇,她操持家事,好客热情;她家的客厅,是华府迎来送往各路京剧名家的据点。她随时可以摆出满桌的佳肴美酒,八宝饭、走油蹄胖、手擀饺子皮。。。上海人家的天津媳妇,南腔北调各有味道,中心是一家三代对京剧的爱好。

茹燕 - 游龙戏凤

      茹燕是京剧世家茹莱卿、茹富兰的后人,武生大家茹元俊是她的伯伯。这样的世家出身,既让她自豪,也给她压力。虽然没进科班、不是专业,自幼耳濡目染的熏陶,已然在她血液中注入了唱念做打的神韵。她一出台就能醒观众的精神,张口就是正宗的京韵,观众都看不出台上这个演员是位票友,她几乎就是茹家一颗失落舞台的珍珠。即便如此,茹燕总认为唱戏,自己是初学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生怕台上出现闪失,有损世家的声誉。她内心纯净,性情温婉,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杂念。为“京剧之花”的一个讲座,她可以在风雪天早上六点出门,开一个多小时的车,毫不抱怨。这次她选演“秋江”,一出纯美的小戏,是为了圆表演一折昆曲剧目的梦想。为此,她一年多前就在银川寻师学练。最近她的老师离世,她伤感之余,表示要尽力演好这折戏,以缅怀老师倾囊教授的苦心。


翁叙園 - 《十三妹 》

       翁叙園是五朵京花中年纪最小的,她在香港新闻界工作时,正是京剧界顶级艺术家们活跃于东方之珠的年代,让她在对京剧所知不多的年纪,看过了梅葆玖、袁世海、马长礼、杜近芳、李世济、李炳淑、李维康等一众名角的舞台风采。她随梅派名票包幼蝶先生学戏的几年,从名家口中,知道了一点京剧之美,梅派之正,呈现之难,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她在“京剧之花”里面,多以主持人、主讲人的工作为主,并包揽了几乎所有的文稿撰写。她有一件裁剪合身的绛色旗袍,每逢为正式或大型京花活动做主持,必穿身上,觉得京剧之美,尤其梅派,就如旗袍,增一寸减一分,都影响味道。她行文总避免用“弘扬国粹”之类的大话。传扬京剧,只为其美,美的东西,应该推给还不知道的人。这次选演武旦戏“十三妹”,是一个令她后悔的大胆决定,说初时无知,待意识到了这出戏出乎意料的难度,时间迫近,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这五位女性,十二年间倾尽心力向非华人介绍京剧,事务繁多,冲突难免,却都能彼此间互知互谅。每逢出车去纽约、费城、或别的地方执行远途任务,一路上总是欢声笑语。年华老去,而姐妹情谊益增,这是难得的人生相遇,是足可书写的金兰契约。散时各自芬芳,聚时灼灼其华,只因京剧,只为京剧。(文:公羽)

 

六月二十九号下午一点半,逸夫舞台,邀您共赏华府“五朵金花”带来的精彩戏目:《十三妹•悦来店》、《秋江》、《西厢记•长亭》、《宇宙锋•修本装疯》、《抗金兵》。
公益演出的票务信息,请留意后续通告。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