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媒体聚焦 >> 名人访谈 >> 浏览文章

美国华人医护的战“疫”生活

美国华人医护的战“疫”生活: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我们像电影里枕戈待旦的女兵,听着布谷鸟的叫声数着敌军的脚步……”

  美国旧金山湾区一位华人医生的《战疫日记》近期在网络上连载,在描述加州医院的“备战”状态时,作者作出上述描述。

  日记的作者黄医生任职于湾区一家医院的住院部,她所在的医院服务广大的北加州乡村地区,医院已经接诊过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案例。3月18日,黄医生收到一个高度疑似患者,这位35岁农民的所有症状都与新冠肺炎吻合,“典型得就跟教科书一样”,再加上患者没有慢性疾病,黄医生和传染科医生都认为,基本可以确定这位患者感染了新冠肺炎。

  黄医生马上警告护士,要保护好自己,可能真的是“狼来了”。他和同事们决定按照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这位患者。

  “真的遇到了确诊病例,你是不会恐惧的,怕的是你不知道病人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黄医生说,“我一看这位病人的病历,就有数了,我们就格外小心,做好防护。”

  黄医生说,因为轻症病人不再去医院,一些手术也被延期,医院现在的病人比平时大幅减少,暂时不需要那么多医护人员。另外,医院判断,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峰期一定会来。因此,医院决定让部分医护人员回家,空出资源,准备打一个“伏击战”。

  因为接触过高度疑似患者,黄医生也曾在家自我隔离。黄医生告诉中新社记者,在其生活的华人社区,朋友们的举动让她十分感动。有人会把捐赠的医疗物资放在黄医生家门口,与站在阳台上的老友打声招呼便转身离去。黄医生说,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黄医生说,一位纽约的医生朋友在电话里告诉她,纽约的状况“太惨烈”,实在无法平静地向媒体描述自己的经历。黄医生的这位好友迎头撞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两周,自己经历了从首位病人入院到一夜抢救10多位病人的过程,这两周像活在“黑客帝国”里,“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这位纽约的医生说,头一两个病逝的病人,给了自己巨大的冲击。此番一线经历,令她“职业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医院已经有心理辅导团队在待命,随时为同事们提供帮助。

  她还说,纽约的医护越来越短缺,小儿科、外科以及精神科等科室的医生都被拉上前线,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奔赴纽约这个“主战场”。

  黄医生告诉记者,与好友没有谈太多防护品是否足够的问题,因为她知道,不管防护品够不够,医生都不可能临阵脱逃。

  在斯坦福大学做医学博士后研究的刘知秋说,斯坦福的所有留学生以及硅谷很多科技公司的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保险都与斯坦福医疗系统挂钩,一旦系统的医疗物资出现短缺,部分华侨华人的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家上班”之后,刘知秋成为斯坦福医疗系统的志愿者,帮助该医疗系统募集、采购以及分类管理医疗物资。

  疫情在美国暴发后,全美医疗系统均面临着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厂商、经销商能快速提供的设备又非常有限,刘知秋和同事们正打算购买二手呼吸机,维修之后投入使用,解决目前设备短缺困境。

  同在旧金山湾区工作的关咏芝是伯林格姆市一家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她所在的医院是湾区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点医院。关咏芝说,最近,居民们都尽量不来医院,来的都是病情严重的人。平时1位护士可以照顾4位病人,现在只能照顾1位。

  关咏芝工作的医院实行“三班倒”制度,每组医护人员由3位医生、15位护士,以及多名技术、药科等工作人员组成。平时,她每周只要工作4天,但最近,很多同事病倒,其中就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这导致很多护士需要加班。上个星期,关咏芝就工作了7天。

  关咏芝说,现在,整个医院都在做最坏的打算,“前车可鉴,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吸取纽约的教训,让这里不变成下一个纽约。”

  “我们也是普通人,面对未知的危险,害怕是一定会有的,但是,职业使然,我们不会因为病人感染病毒而不去照顾他们。”关咏芝说,“在危急时刻,我们会忘记自身安危。”

  关咏芝坦言:“每次上班都有很大压力,不想有病人在我们手上发生不幸。但是,如果我们不上班,谁来帮助他们呢?”(完)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