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情高涨,然而这种高涨的势头背后却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回顾这些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成功了吗?
2016年5月,联想给市场交出了去年的成绩单,公司近七年来首次出现了亏损,在2015 财年的收入同比下降3%,为449亿美元。无论是移动还是个人电脑,销量均出现下滑,股价一年跌掉了60%,年净亏8.32亿元,这或许暗示着新时代已经作出了选择:当今中国,联想这种追逐处于下降颓势的品牌、而非寻求有前景和上升空间的技术,重跟跑轻领跑、重营销轻研发、重细节管理轻战略掌控的模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TCL收购汤姆逊之后,甚至没来得及过上一个蜜月,就直接进入了婚姻痛苦期。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很快被平板电视挤下历史舞台,进入全面亏损。一连好几年,TCL全球的盈利都补不上并购汤姆逊带来的窟窿,公司因此ST很久。事实上,汤姆逊彩电业务早已陷入亏损,其所掌握的PDP等离子技术与DLP技术已经处于时代淘汰的边缘,而当未来电视方向已经明确走向液晶电视的时候,TCL追悔莫及。2016年6月,青岛海尔公告收购GE家电的交割价为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40%,银行贷款占60%,也就是说自有资金要支出22.3亿美元,贷款33.5亿美元。这次并购用掉了海尔现金储备的60%。然而,巨大的收购支出也没有让海尔坐上行业的第一把交椅。2017年初,美的传出收购德国库卡的消息,但这背后,为了尽可能减少并购库卡可能对德国政府带来的担忧,美的也在要约收购的同时作出了多项“妥协”,例如,美的承诺不会主动寻求库卡申请退市,尽力维持库卡上市地位,同时承诺全力保持库卡的独立性。针对德国政府对于企业机密技术外流的担心,美的和库卡6月28日签订的《投资协议》,内容共5条,都没有涉及技术转让,反而强调尊重库卡品牌和知识产权,例如“准备订立隔离防范协议,对库卡集团的商业机密和客户数据保密,以维持库卡与其客户、供应商的稳定关系。”事实已经证明,“国际拾荒者”式的海外并购没有未来。纵观整个制造业,在发展智能装备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坚持自主创造还是要到国外“买买买”?买可以买到核心技术吗?众所周知,历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都受到外国政府的层层把控审核,在某些国外媒体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之下,层层审批之后留给我们的技术已经不是最核心的科技。正如美的与库卡签订的所谓隔离防范协议,买了人家的资产,却没有实实在在掌握到人家的核心技术,钱花了,却处处受限,这样的中国企业真是有苦难言。而那些行业标杆企业,从苹果公司到中国的华为、格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以华为为例:华为是一个有战略耐心的公司,所有的创新和尝试,都是在主航道上做出的选择,由战略做出界定。所有创新项目的选择,已经通过战略做出筛选。这个过程,可以用两组数据来说明,据了解,华为2016年研发投入120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用于研究创新,2万人,这是一个金钱变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广泛的信息最终变成与华为公司战略相匹配的知识。其中用于确定性开发90亿美元,6万人,这是一个知识变金钱的过程,把与战略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华为的技术与产品,让华为具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战略上的领先能力。再看格力:董明珠曾多次表示,“格力电器一直把创新作为一件很大的事来做,创新最重要的是执行力、贯彻力,我们还是希望把这种创新落实在行为当中。” 格力在科技上的创新,是董明珠最引以自豪的,格力电器一直锲而不舍地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有7个技术研发部门和41个研究所,平均每天诞生8项专利。董明珠谈智能制造:“我们格力用的智能装备,我们的机器人都是格力自主研发的”,“如果我们买买买,那我们不仅买不来最先进的技术,而且会把我们的创新能力也买没了。我们还将永远是世界的加工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买到的技术是国外已经过时两代的技术,是国外企业认为市场空间不太大的技术,短时来看,可能是比时下中国技术先进,但是长远来看,这种技术在中国没有根基,没有办法继续完善与进步,大价钱只能买来一时的利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我们自主研发“宁肯慢三年”,也要坚持自主研发,只有根基打稳了,我们后期才能得到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