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新闻资讯 >> 热门话题 >> 浏览文章

江门探索开发“侨都根源”小程序 助力侨胞寻根

上千岗位吸引青年才俊逐梦侨乡

江门到场企事业单位收到简历1124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26人次


       “江门生活宜居,发展也不错”“江门有些岗位薪资比广州还高”“有好的机会我会选择江门”……江通四海,门迎天下才。3月16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启动仪式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招聘现场,江门以产引才,推出一批优质岗位,吸引了众多青年人才的关注。据统计,江门到场企事业单位收到简历1124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26人次,发出江门求职礼包和文创礼品超千份。
 


▲江门企事业单位招聘展位前人潮涌动。


       推出优质岗位超1000个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拿出满满的诚意,组织了18家企事业单位到场参会,超50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线上招聘,共推出优质岗位超1000个,吸引众多学子就业江门、扎根江门、发展江门。

       本次参与招聘的企业涵盖大长江集团、雅图高新、芳源新材料、凯特精密等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门工业200强企业以及五邑大学、新会区人民医院等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更是紧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涉及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招揽人工智能人才

       今年,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十分火爆。五邑大学也投出橄榄枝,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希望招到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开始仅两个小时就收到30多份简历。

       此外,凯特精密、德昌电机、格兰达等企业也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提供了智能制造工程师、AI大数据高级主任工程师、海外区域总监等富有竞争力的岗位。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为形成省市联动招贤引才的强大声势,彰显江门求贤若渴的决心,当天,“百万英才汇南粤——江门市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活动在江门市人力资源市场同步举办。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文丽表示:“江门正以最大诚意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接下来,江门将继续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以“十城百校”专项行动为牵引,赴北京、武汉等不少于10个城市开展10场以上招聘或推介对接活动,通过组织市外引才伯乐(校园引才大使)或人才合作机构代表等来江交流研学、开展本地高校人才政策宣讲会、校企技术项目合作和在外五邑籍学子对接交流等,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来江门干事创业。(文/图 蔡昭璐 江仁轩)

 

江门市探索开发“侨都根源”小程序,打造侨乡特色资源库

助力侨胞“指尖”寻根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寻根问祖是海外侨胞连接故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很多海外侨胞返乡寻根问祖,但由于年代久远、人员流转等原因,有些海外侨胞寻根遇到了困难。


       然而种种困难,并不能阻挡侨乡人寻根问祖的脚步,愈发便利的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也为海外侨胞回乡寻根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市正探索开发“侨都根源”小程序,助力侨胞“指尖”寻根。
 


▲江门市积极探索族谱数字化,助力海外侨胞更快速、更准确地寻根问祖。


       为侨胞寻根按下“加速键”


       族谱既是家族的拓荒史、发展史,更是一部侨乡文明传承史,在侨胞寻根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门很多宗族一直都在完善自己的族谱,目的就是让子孙后代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先辈,找到回家的路。然而,江门民间收藏的族谱数量众多,而且散落各地,难以发挥出在寻根溯源、续谱接谱上的功能。

       “传统的族谱多为手抄本,保管、查阅困难,以前许多来江门寻根的海外侨胞,只能在浩繁的书海中翻阅查询,有时花费几天时间只找到一点线索,费时费力。”江门市档案馆副馆长邝晓宁说。

       面对越来越多海外侨胞寻根的需求,江门正集结力量,积极探索族谱数字化,助力海外侨胞更快速、更准确地寻根问祖。

       进入“侨都根源”族谱家谱平台,输入相关祖源资料,比如居住地、官职,或是祖先的名、字、号等关联信息,10秒内便能查到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三代溯源”“一键寻根”,为侨胞寻根按下“加速键”。

       江门市组建专业工作队,采用查找族谱、入户取证、咨询专家等方式查证核实。“我们在前期积累基础上,建立了家谱数据,将纸质的族谱电子化,为海外侨胞寻根提供便捷通道。”邝晓宁介绍,市档案馆通过探索开发“侨都根源”小程序,收集了300多部族谱、1000多条家风家训、1万多个村情数据,打造集族谱、家风、乡情于一体的侨乡特色资源库。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既可为侨胞寻根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也能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海外侨胞的根脉亲情,达到寻根、留根的目的。”邝晓宁表示,目前该小程序还在持续完善各项功能,待各项功能完善后将正式上线,届时侨胞可以登录小程序查询族谱,实现在“指尖”寻根。

       持续完善线上线下寻根服务体系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庞大的侨胞群体,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搭建线上寻根信息平台。”市政协委员、开平市美高文华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念美说:“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AI技术,根据侨胞提供的家族信息,智能匹配可能的祖籍地,并提供寻根路线规划、当地向导推荐等服务。此外,相关平台还应设置互动社区,让侨胞可在此分享寻根故事、交流经验。”在社交媒体互动方面,关念美建议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创建侨乡话题标签,分享侨乡故事、图片和视频,鼓励海外侨胞参与话题讨论。

       对于线下寻根服务体系的完善,关念美提出,可在江门各县(市、区)设立“侨胞寻根服务中心”,提供档案查阅、寻根咨询、陪同走访等一站式服务。她还建议组织志愿者队伍,招募熟悉本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居民,经过培训后为侨胞寻根提供全程协助。此外,加强与海外侨胞社团合作,在侨胞集中地区设立“江门寻根联络点”,及时收集寻根需求,反馈至国内服务中心。


       关念美表示,加强档案与文化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她建议设立侨乡文化研究专项基金,支持对江门侨乡历史文化、家族谱系的深入研究,挖掘更多寻根线索。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对散落在民间的族谱、家书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修复,建立完善的侨乡文化档案库。此外,举办侨乡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侨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寻根提供理论支持。(文/图 朱磊磊)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江门新增4位“国字号”大师
 


▲图为泮村灯会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广东共有58人入选,其中江门市推荐申报的4人全部入选,分别是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张瑞亨、蔡李佛拳陈忠杰、新会陈皮中药炮制技艺陈柏忠、泮村灯会邝活发。随着4位大师进入“国家队”,加上现有的新会葵艺廖惠林、广东音乐刘英翘,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增至6名。

       张瑞亨深耕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40余年,能够熟练地制作短锋、长锋排笔等多种类型的笔。在制笔技艺方面,张瑞亨不仅能够掌握整个制笔工艺,还在选草、泡草、砸草、刮青削草、削锋、笔芯及笔杆雕刻制作方面有独特的技艺。

       陈忠杰是21世纪以来发源地传承、推广蔡李佛拳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于蔡李佛传下来的49套拳术套路,均能参照拳谱准确地演绎出来。他曾组织20余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团体参与“蔡李佛源流研讨会”,不断增强蔡李佛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柏忠传承祖辈技艺,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严谨的新会陈皮中药炮制和鉴别技艺。陈柏忠完整保留1929年至2022年间新会陈皮实物,年份齐全,实物清晰,为研究新会陈皮文化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他坚持“天然生晒,自然陈化”核心理论,创立新会陈皮鉴别标准“十条”,获行业普遍认可。


       2023年,我市获评省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是我省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8个(国家级8个、省级26个、市级130个、县级174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59人(国家级6人、省级11人、市级97人、县级245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从2017年的42人发展到目前的35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群体5个;拥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5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1个。(文/黎禹君)

 

侨商江门行 同心促发展

江门市搭建平台向侨商推介“侨梦苑”核心区


       近日,“侨商江门行 同心促发展”活动“侨梦苑”核心区专场在江海区举行。此次活动由江门市侨务局指导,市侨商总会、江海区侨务局联合主办,吸引了40多名侨商、侨企及商会代表参加,为推动侨商资源与“侨梦苑”核心区有效融合搭建平台。

       活动还着重推介了江门“侨梦苑”核心区的政策和招商方向,并聘请2名侨商担任“侨梦苑”核心区招商合伙人,鼓励他们凭借自身海外资源和商业网络优势,以亲身经历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投身“侨梦苑”建设。


       本次活动还组织侨商参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立法联系点,让大家深入了解立法联系点在收集民意、反馈基层声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侨商对在法治护航下江门营商环境的信心,为大家未来继续在江门投资兴业吃下“定心丸”。(文/蔡昭璐)

 

江门华侨无偿把祖屋借给政府建设伍连德事迹展示馆
 


▲华侨伍元赞写下承诺书,将自家祖屋无偿借出。


       “伍元赞原籍广东省台山市四九镇下坪西边巷村,现将祖屋(本村巷口屋、二层楼)无偿借给四九镇人民政府……”近日,台山籍旅美华侨伍元赞亲手写下一份租借承诺书,无偿将自己的祖屋借给台山市四九镇人民政府,用于当地建设伍连德事迹展示馆。

       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台山,是中国现代预防医学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1910年,东北鼠疫暴发,并危及全国。伍连德临危受命,深入疫区,运用现代医学与社会组织手段,成功将疫情扑灭。此外,伍连德积极开展疫情防治研究、筹建多所医院和学校,为中国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为了纪念和弘扬伍连德先生感人事迹,伍连德先生家乡四九镇人民政府近年来积极响应海内外乡亲的呼吁,计划在伍连德先生的故里四九镇下坪西边巷村建设伍连德事迹展示馆、伍连德纪念公园等纪念设施。

       得知消息后,不少海内外华侨华人积极响应、热心捐款。今年2月,在一次美国台山籍伍氏乡亲的联谊聚会上,听闻家乡正在筹建伍连德事迹展示馆,急需解决场馆用地问题,伍元赞当场表示,愿意把家乡的祖屋无偿借给政府使用,以实际行动支持伍连德事迹展示馆的建设。

       “家乡有需要,我们义不容辞,期望祖屋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向更多人讲好家乡故事。”伍元赞说。(文/图 朱磊磊 黄柏军)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