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5和2016年的全球增速预期分别下调了0.2个百分点。据IMF表示,今年的全球增长率将为3.1%。明年将有所起色,增至3.6%。而此次被调低的是7月份作出的预测。
值得注意的是,IMF对中国的预测保持不变,依然是今年6.8%,2016年6.3%。
在几乎所有分析师都将中国视为全球经济增长下滑主因的背景下,对中国的预测保持不变的做法有些反常。这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机构本身也对中国的前途表达了担忧。很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它调低了对那些通常被认为依赖于中国的经济体的展望,如巴西和加拿大。
北京对外界担忧却“不屑一顾”。“我认为不需要担忧,”中国央行的易纲在利马出席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年会时表示,“近期内中国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增速均为7.0%。本月19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分析师预期增速会出现下滑,但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月。
这样一种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即持续多年的增速放缓——最近一次两位数GDP增速出现在2010年,为10.4%——是北京在政策上有意为之,目的是实施改革,具体而言就是以投资主导型模式转向消费主导型模式。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都在谈论这场过渡,而消费在经济中所占份额也确实在增长。比如今年上半年,消费占GDP比重就达到60.0%,较2014年上半年高出5.7个百分点。
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消费增长是因为改革。然而,这种观点有误。
首先,消费占经济比重出现增长,主要是因为其他组成——净出口,尤其是投资——出现下滑。
尽管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领导人都开始谈论转向消费型经济,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可以增加消费支出的结构性调整。比如,还没有采取显著措施结束金融管制,以使更多利息进入小储户的腰包。仍然不允许集体谈判,给工人以争取涨薪的能力。没有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以相对生产者更加偏向消费者。
简而言之,中国经济正在向消费型经济过渡的原因,是旧有增长模式的枯竭,不是因为政策有意为之。北京的技术官僚似乎无法影响其快速下滑的势头,这也表明经济放缓不是精心规划的结果。
但技术官僚们还是想减缓下滑的速度,为此加大了财政刺激力度——这恰恰是反消费之举,因为它本质上构成了投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IMF上周有关中国的评价——那些被易纲否定的说法——颇耐人寻味。“在从增长模式过渡到更加以市场为基础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当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挑战。”IMF指出,“实现这一成果需要谨慎把握改革步伐和保持政策统一一致。”
到目前为止,本届中国政府的政策在实质上是持续性的倒退。比如,通过高度歧视性的官司日益将外资挡在中国市场之外。此外,本已庞大的国企被重新组合为正式的垄断企业;国家在国有企业的持股比例开始增加,一反前几年的部分私有化趋势;更多针对享有特别优待的市场参与者的国家补贴获得批准。中国股市和货币市场受到严厉的直接干预。除此之外,目前正在推行的一些国家安全法规实际上将阻止外国公司与国有企业做生意。
一边回归“计划”的举措,另一边,IMF则忙着为中国找借口。“从严格管控到市场决定机制不是一夜之间转化完成的,”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年会期间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她的话当然没错,但三年来,北京一直在朝着反方向行进,而她需要向中国领导层发出呼吁。
误判中国的绝对不止IMF一个。它的姊妹机构世界银行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会“逐步回落”。它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9%,较其4月份的预测低了0.2个百分点。明年预期为6.7%,下调前为7.0%。2017年预期为6.5%。
和IMF一样,世界银行也认为,这种缓慢的减速是政策有意为之的结果,其目的是“结构调整”。
然而,正如7、8月份的股票和外汇干预所示,中国领导人对经济问题严重处理不当,易纲对外界担忧的否定表明,他们并没有学到教训。看来,他们没有为经济下滑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拉加德需要说出像威廉·布伊尔(Willem Buiter)8月发言时所说的那种狠话,这位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经济学家称北京的官方数据是“捏造”的。他表示,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增速可能在4%左右。他认为明年的增速可能在2.5%。
中国领导人也许需要开诚布公一些。相对于拉加德积极向上的声明,布伊尔的评价相对更贴近现实。她应该知道,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如此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下一篇:澳洲留学一年费用大概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