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月全球市场急挫的最大担忧之一在于,投资者对这个局面大惑不解,许多人一厢情愿地希望这只是一时的挫折。
路透社分析报道称,历史显示,各国政府与央行如果立即严肃正视是最好的,但鉴于各方政策协调情况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潮,不太可能采取一致性行动。
年初以来,全球股市市值已蒸发近6万亿(兆)美元,油价进一步下跌25%,这表明投资者的焦虑情绪本身确实有可能成为全球衰退的催化剂。
当市场动荡开始让投资者所害怕的事愈来愈具体成形之时--学究称之为负面反馈循环--这种信心下滑的可怕态势就非常难以阻止了。
从各方面来看,市场表现都创下了历史性纪录。
在过去28年里,合计是336个月,MSCI明晟全球股票指数单月跌幅大于2016年1月纪录的月份,只有12次。在这12个月中,逾半数与重大市场危机有关,包括2008/09年雷曼兄弟倒闭,2001/02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及1990年代末新兴市场崩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周将2016年全球经济成长预估再调降0.2个百分点,至3.4%。IMF首席经济学家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表示,在一个基本面几乎没什么改变,但却动荡、避险的氛围下,市场对些许蛛丝马迹都可能做出“非常强烈”的反应。
而前任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亦认同此观点,但他也对忽视市场动荡提出警告。布兰查德目前为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撰写报告。
“我们应该担心到什么程度?就是到经济停止给出答案的地步。”
“如果...股市持续下跌或市况恶化,这种情况就会开始实现。低股价长时间持续,将导致低消费、低需求,并且可能落入衰退。”
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周二表示,目前预估2016年全球衰退的机率达20%,以经济成长率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所需的2.5%来定义。
恐惧何来?
但新年伊始的这些市场恐慌到底怎么来的?多数经济学家归咎于诸多事件的交互作用,而非任何突如其来的冲击。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情况恶化、人民币贬值压力、中国越来越令人费解的汇率政策,都可能成为改变格局的关键,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因素都少不了数月的累积。
原油及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也是如此,目前跌势已持续逾18个月,而且在中国经济担忧的助长下,似乎还深不见底。
上月美国进行近10年来首次升息更是火上浇油,在推升本就处于涨势的美元之外,无疑也加剧了油价下跌和中国的人民币难题及资本外逃情况。
还有,从俄罗斯、巴西、南非、海湾国家等众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承受着货币、大宗商品和利率方面的重压,这些国家大举解除海外的主权投资,以及投资者纷纷逃离能源和采矿企业相关股票和债券,又让情况更加复杂。
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一个恶性循环已经形成,但很少有人看到尽头在哪。在高波动环境下,全球市场估值面临一次大规模重新调整的威胁,这已足以令众多保守投资者选择踏实观望,直至情势尘埃落定。
上周苏格兰皇家银行(RBS.L)在报告中谏言“卖掉(多数)所有东西”,如今已成名言,这句话并不是随便说说。这份报告所聚焦的风险是,在全球贸易和信贷增长乏力、货币战升级以及中国因素和油价相互牵绊背景下,金融市场可能出现滚雪球效应的危险。报告中认为,股市回落10-20%已经是最好的情况。
“全世界有麻烦了,”报告称。
若是这样,救兵何在?
根据普遍的看法,今年全球要达成一项能提振信心的重大经济政策协议,其机率似乎和油价回升至每桶100美元一样微乎其微。
巧合的是,中国今年担任20国集团(G20)的主席国。G20财长下周将在上海开会。
但考虑到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协调全球性合作一事,八成不是中国政府优先关注的事项。
美联储上月升息时,也没怎么把国际隐忧放在心上,而沙特(沙乌地)阿拉伯在发动原油价格战,以避免市场份额遭美国页岩油业夺取时,也几乎没有考虑到其他石油出口国。
德国几年来在财政政策和紧缩方面,一直与欧元区其他国家和七国集团(G7)意见不合。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Jeffrey Frenkel指出,各国之间的差异、各国国内在政策上的政治分歧,以及经济学家在全球增长模式上越来越各持己见,这些都阻碍了全球经济协作。
“当两名棋手在棋盘前落座,如果一个认为是在下跳子棋,而另一人认为在下西洋棋,他们不太可能会下得尽兴,”他在本月的一份报告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