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丁洪
国家创新创业生力军
2015年,又有102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回国(来华)工作。截至2015年底,“千人计划”已分11批引进520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后,积极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显著成绩,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生力军。
2015年,一些专家潜心基础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实验突破;一些专家在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装备等应用技术层面取得重大革命性创新,解决了企业发展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封锁和垄断,出现了一批“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一些专家在药品安全、污水处理、空气治理、食品安全等关系民生的领域创新创业,取得一批造福百姓的重大成果;一些专家充分利用海外长期工作经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由近百位专家组成的“PM2.5特别防治小组”首创了“空气质量实时智能管控平台”,在准确预报和临时处置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千人计划”专家的创新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很多在本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专家,如施一公、潘建伟、朱健康、王中林、丁洪、饶毅、姚力军等人,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已有20余名专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部分专家开始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科研进展比海外更快更好”
2015年8月23日,清华大学举行发布会,介绍施一公研究组首次揭示高分辨率剪接体三维结构和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核糖核酸)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的重大成果。对此,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杰克·肖斯德克难掩激动:“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们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
2008年4月,旅美学者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谢绝了邀请,经由国家“千人计划”平台,全职回国到清华大学工作。“施一公的到来,是清华人才引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陈吉宁指出,“他的选择,带动了一大批一流的海外华人回国工作”。
由于长期工作在国际科研前沿,“千人计划”专家的大批回国,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大家回国后的出色表现则向世界证明,在中国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海外实现得更快更好。”“千人计划”专家丁列明说,“这是‘千人计划’最鼓舞和凝聚人心的地方。”
向全球展示中国吸引力
自2008年启动以来,“千人计划”以引进人才层次高、质量优、支持力度大而受到全球关注,已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聚才品牌。
“对年轻科学家来讲,‘千人计划’把潮头改了。”“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在国外留学的顶尖人才,现在都会把回国作为第一选项。”
2015年,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组织完成了十一批“千人计划”的申报评审工作,启动了第十二批“千人计划”申报评审工作。在申报评审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严把质量关,注重优化各项目及学科领域结构,加大引进基础研究、前沿科学领域人才,实现基础学科人才与应用技术人才并重;加大对高端制造、信息安全以及农业、食品和环保等民生科技领域支持力度,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对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倾斜。
2015年3月和11月,先后有两批“千人计划”专家在中央党校参与国情研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增进科研报国责任感使命感。各位专家表示,通过学党史听党课,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人才的特殊关爱,进一步增强了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些专家甚至引用古语“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来表达内心情感。“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工作动力更强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研中心副主任李东升说。专家们表示:“深切感到国家有许多任务在等着我们,回国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围绕国家需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争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千人计划”的稳步推进,向全世界释放了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信号。“到中国去!”正在成为全球各领域顶尖人才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方向。
截至2015年共有11批520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
文化艺术人才项目16人
外专项目244人
青年项目1778人
创业项目751人
新疆西藏项目49人
创新短期项目322人
创新长期项目2036人
顶尖人才:10个团队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