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2017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在墨尔本市亚拉图书馆举行,来自中澳两国的华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济济一堂,探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拓展等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始于已故侨领杨锦华1991年创办的中华国际艺术节。活动举办26年来,余秋雨、张贤亮、铁凝、莫言、余华、阿来、韩少功等国内知名作家都曾受邀前来与澳大利亚当地华人作家交流和切磋创作经验。2011年,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与中国作家协会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此后华人作家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主席胡玫介绍说,母国文化始终都是海外华人赖以生息繁衍的精神食粮,中澳华人作家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不仅有助于国内作家的优秀作品更好地走向海外,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力量,海外华人文学也希望籍此能够受到国内文学界的更多关注。
胡玫认为,移民文化是源于母国文化,又嫁接了他国文化的第三种文化,因而更具备国际化特征和强大生命力,绝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当前,来自华人作家的一批文学作品已经在澳大利亚主流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目前正在澳当地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罗家趣事》(The Family Law)就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罗旭能(Benjamin Law)的作品。此外,来自中国香港的作家罗卓瑶的《浮生》也广为澳大利亚民众熟知,已经被改编为同名影片。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同时又是文学、艺术、音乐氛围浓厚的文化之都。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代总领事黄国斌表示,澳大利亚华人作家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华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也让更多的澳大利亚当地人了解了华人的思想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对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也是友谊的大使。
前来与会的中国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宗仁发告诉在场嘉宾,最近10年来,中国作家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的数量明显增加,国外汉学家与中国作家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关注重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更多关注意识形态到更多关注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从更多关注古典文学到更多关注当代文学,从更多满足猎奇心理到更多从文学角度把握中国文学。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拓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认可。中国本土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因此深化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此,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范稳认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拓展和海外华语作家的坚守,凸显了华人的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就有勇气和能力去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使华语文学不断发展壮大”。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王诺冰说,中国国家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让海外华人作家倍感自豪和鼓舞。澳大利亚华文作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位澳大利亚华人诗人王岭梅认为,华语文学对于消除种族间的隔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的歧视和偏见都源自误解,误解又会产生恐惧。文学作品能够促进不同族群间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相互贸易和投资。”
不过与会人士也认识到,作为中国文学的延伸,海外华语文学的受众大都局限于居住国的华语读者,发展和拓展空间相对有限,华人作家大都在孤军奋战,非常渴望得到祖国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副主席潘华认为,海外华文作家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本土,要接地气,要反映当地华人的生活点滴和喜怒哀乐。而且,作品要宣传正能量,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文学,如此才能引发广泛的共鸣,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除此之外,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海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必须大力提高写作水平,这其中除了提高写作技巧外,还要和国内外的作家多交流,也希望中国作家协会能够给予大力协助,让华语文学在海外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