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目前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期?为什么A股市场下行,为什么总体负债上升?总体而言,大规模借贷周期暂时告一段落,中国经济现在仍处于去杠杆周期。
1978年改革起步,中国开始进入加杠杆过程。现在,加杠杆过程不再明显,两件事显示货币发行量趋于下降。次贷危机之后,M2增速从12%到18%不等,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M2增速稳定下降到13%左右。2015年当年基础货币总量为27.64万亿元(货币发行6.99万亿元,银行存款准备金20.65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77万亿元,降幅6%。近十多年来首次出现基础货币余额年度下降,具有象征意义。
不断加货币杠杆扩大投资的时代过去了一半。之所以说过去了一半,是因为高铁、“一带一路”、核电等投资还在加码,并且总体而言M2还将上升。但在另一面,传统行业、僵尸企业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去杠杆进程。
钢铁、水泥、造船、玩具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成本上升、产能过剩。货币能够拉动的GDP正在大幅减少。2015年M2增速高达13.3%,但是经济增速只有6.9%,创下25年来新低。货币效率下降,在空转中嘎嘎作响。
货币还在发,情况未见好转,生产出一大批没人买的产品,这才有了去除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等提法,无法出清的产能只能动用外科手术割除。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还可以用加入WTO、拉动房地产与汽车消费的同时提高货币发行量来拉动经济,现在此路不通。城市交通混乱显示汽车消费进入瓶颈期,国际市场已经无法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也不是短期就可以迅速见效,中国需要的是制度性的壮士断腕改革。
去除僵尸企业以及反腐,就是为了去除高昂的中间成本,最终提高生产率,如果中国的清廉能够成为制度优势,意味着产业成本将大幅下降。
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者已经从股市下挫、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一些信用债违约体会到风险的上升,未来风险还将继续上升。
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超过警戒线。1月19日《纽约时报》撰文指出,2015年12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为2760亿美元,增幅比11月份高出78%,是同年6月份以来的最大增幅。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77.68万亿元,较8月末暴增5.93万亿元,前9个月国企新增负债总和超11万亿元。
加杠杆周期、高投资周期的潜台词是投资就有利润,但现在不同,投资掉进黑洞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收益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成本相对上升,这将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者要求更高的回报以弥补风险损失。
中国市场正处在两极化,有政府兜底或者隐性兜底的债务成本被迫下降,比如地方债互换、PPP项目等;而没有兜底的中小企业成本上升,到目前为止,场外市场的短期终端融资成本维持在两位数以上,并且非常坚挺。
股市与多样化的直接融资渠道本来可以作为资产配置、降低融资成本的补充,由于圈钱与内幕交易不断恐慌蔓延,股市已经冻僵,只剩下债市从左手倒到右手。
全球主要经济体大体上都在去杠杆。在紧缩大周期,保证投资收益一是控制风险,二是控制风险,三是控制风险。找到新生的经济力量进行准确投资的重要性只能排在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