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官鳄大战”,港府真金白银买入蓝筹。在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余震不断的背景下,利用港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内生缺陷,1998年8月,国际对冲基金狙击香港金融市场。
香港救市资金退出:盈富基金模式
在股市中,金管局动用外汇基金在8月14日入市坐庄,大手笔买入蓝筹托市,双方展开拉锯战。配合限制卖空和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俄罗斯债务危机的外部因素,国际对冲基金被迫平仓,在10月6日至8日,港股累计升幅超过1000点。本次干预,香港政府耗资1181亿港元买入33只恒指成分股,占香港总市值的6%。
香港政府耗资l181亿港元买入33只恒指成分股,占总市值的6%,其持有的股票在1999年6月已经升值至1897亿港元,账面获利700亿。其中,香港政府持有公司股权超过10%的包括长实、太古及新世界,成为三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股超过8%股权的,包括汇丰、香港电讯、新地、上实、电视广播及华创。但是,持有大量上市公司股份与其自由经济体的地位不符。如何恢复市场流动性?
1999年11月,恒指一路高歌,几乎突破前期高点。香港政府决定通过发行单位信托基金——盈富ETF指数基金(Tracker Fund)来实现救市资金的退出。盈富基金本质上是将这部分救市股票从政府手中直接且平稳地转移到广大投资者手中,同时促进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降低对市场的冲击。
具体方式上,香港金管局成立盈富基金,委托道富环球投资管理担任经理人,采用现金IPO的方式发行,盈富基金所筹资金用于向外汇基金购入蓝筹股,购买股份比例与同期恒生指数成分股权重相当,交易价格采用定价日前三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值,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处理所有认购申请。此后,建立“持续发售机制”,每个季度持续发行,盈富基金将所得现金向外汇基金购入一篮子股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管局提供了折扣、红股等优惠措施,提高投资者认购积极性。散户认购有6%折扣,机构认购有5%~8%折扣。如持有一年可获5%红利,如连续持有两年可获12%红利,目的是希望香港市民长期持有盈富基金。
1999年11月12日,盈富基金首次发行333亿港元(当时亚洲第二大基金首次发行额)。其后每季通过“持续发售机制”累计收回1316亿,2002年10月15日完成全部认购。考虑到汇金基金自留515亿港股作为长期投资,香港政府合共获利约983亿港元,回报率超过83%。
总结而言,金管局准确把握了救市时机,选择了合适的退出时间(指数在牛市行情下逼近前期高点)和退出方式(盈富基金),持有救市股票直至4年后才完全退出(1998-2002)。财政司司长曾荫权承诺承诺,不会在2000年3月12日前以盈富基金以外的形式,来减持外汇基金所持有的官股,既稳定了市场情绪,引导资金长期、有序和市场化的退出,又获利83%,金管局完成了史上最成功的救市资金退出尝试。
德国救市资金退出:上市公司回购
2008年德国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购买了大量美国次贷资产受到严重冲击。德国政府通过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法案,成立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金融市场稳定基金可以通过购买银行增发的股票或者通过不公开参股入股方式来帮助银行进行资本重组。2011年和2013年,德国商业银行分两次回购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所有的不具有投票权的股份。截至2013年5月底,德国政府在德国商业银行的股份降至17.2%。
日本、韩国:以不损害二级市场为前提,长期、逐步退出
日本:1964年1月,日本政府成立共同证券基金救市,由14家银行及四大证券公司共同出资1900亿日元入市买入股票,相当于当年股票总市值的约6.9%。后续,日本证券公司自发成立证券持有组合基金,向银行融入资金,规模达3227亿日元。之后,配合政府多项提振经济景气的方案,股市逐渐回稳。1971年共同证券基金方才解散,历时7年,获利70%;证券持有组合基金1966年3月开始出售股票,至1969年1月解散,历时4年,获利25%。
韩国:1990年5月成立股市安定基金,基金规模约4兆韩元,相当于当时韩国股市全年成交值的4%,资金来源主要是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和上市公司。同年9月,韩国政府再度成立保证股价基金,规模为2.6兆韩元,资金来源主要为信托公司。基金进场后,配合宽松货币政策和提振经济的政策,韩国股市反弹,基金自1993年底开始出售股票,以不损害市场稳定性为原则,至1996年股市过热时全部出清持股,历时接近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