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投资指南 >> 世界投资 >> 浏览文章

伦敦金融城的三种命运

金融服务业是英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伦敦金融城的地位因此不容低估。但英国脱欧谈判的种种不确定性,却让其前途变数丛生。


特里萨•梅(Theresa May)曾在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工作过二十年——最初为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的基层职员,之后在现已解散的支付清算服务协会(Association for Payment Services)担任中层职位——她或许从未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面临目前的困难局面。

作为英国的新一任首相,梅肩负着令人生畏的艰巨使命:进行英国脱离欧盟的谈判,在此过程中保护英国的核心利益。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伦敦金融城作为金融服务中心以及英国第一大产业的支柱的地位——金融服务业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高达10%。伦敦金融城可能面临三种不同的未来图景,而这取决于梅的脱欧谈判有多成功。

未来图景一:加强版的新加坡

英国脱欧或许能够打开机遇窗口,最大程度强化伦敦作为监管相对宽松的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发展人民币交易、私人银行或者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业务,充分利用伦敦处在上海和纽约之间的时区优势。

如果伦敦失去了欧洲市场门户的地位,那么伦敦金融城或可尝试模仿新加坡等地区的模式——新加坡凭借柔性监管以及优惠的税收制度得以从亚洲强国吸引业务。虽然规模较小,这个一城之国仍被咨询机构Z/Yen评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位列伦敦和纽约之后。

英国可以转型为某种加强版的新加坡,“如果离岸业务能够添补某些欧洲业务撤离英国所留下的空白的话,”一家大型银行负责政府事务的常务董事表示。

英国作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今年4月还取代了新加坡,成为排在香港之后的第二大人民币清算中心。

瑞士银行家协会建议,瑞士、伦敦、香港和新加坡可以组成“F4”联盟,以汇聚创意和资源,协调联盟各方在全球金融监管以及欧盟市场准入方面的立场。

一旦脱离了欧盟,伦敦金融城或许可以停止执行自己最不喜欢的部分欧盟监管法规,例如对银行家奖金的限制。但批评者们指出,在放松监管的同时维持使英国能够继续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同等监管标准”将会颇为棘手。

科技公司DueDil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达米安•基梅尔曼(Damian Kimmelman)表示,英国脱欧为推动伦敦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这个行业可以借此契机运用区块链等技术重新设计整个基础架构,以强化英国作为“世界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

未来图景二:产业急剧萎缩

伦敦金融城可能遭遇的最大打击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在伦敦向其他欧盟市场提供服务以及募集资金所需的关键“通行证”。

巴黎、法兰克福、都柏林等城市都已经铺好了红毯,准备迎接从伦敦迁来的银行,距离更远的新加坡、纽约、迪拜等城市也可能参与角逐。

英国财政部今年的一项分析显示,脱欧公投最多可能导致英国金融行业损失28.5万个就业岗位。令人担忧的是,如果银行撤出伦敦,与银行合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可能也会逐渐跟随银行离开。

这种状况可能会因外国直接投资的匮乏以及英国经济形势的艰难而加剧。

一位银行高管表示:“前景暗淡,我们将陷入衰退,这是毫无疑问的。五年后伦敦金融城或许会找到一条复兴之路,但将远远不如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

有关移民的政治运动——移民是6月脱欧公投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可能导致伦敦金融城中外国员工的地位更弱。最新人口调查显示,在伦敦金融城的36万名员工中,有近11%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

伦敦作为全球欧元交易主要市场所在地的地位——该市场目前每日交易规模高达2万亿美元——可能会因为之前欧盟将更多此类业务转移至欧元区的尝试而受到更大的压力。

其他国家也在密切关注伦敦金融城与欧盟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中资银行不久前选择了伦敦作为他们在欧洲开展金融业务的大本营。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Mark Boleat)表示,英国脱欧“对于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没有帮助”。

未来图景三:伦敦重要性减弱

在英国能够创造出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某种路径的情况下,伦敦可以保持几乎和以前一样的状态。

其中的关键在于“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法规II”(Mifid 2),该规则允许其他具有“同等”监管标准的国家在交易等领域进入欧盟全境开展业务。

银行将把大量核心业务继续留在伦敦。问题将变成银行把招募新员工的名额放在哪里,而不是将现有的员工迁移到哪里。

法国精品投行Tikehau的董事会主席列文勋爵(Lord Levene)表示:“人们希望在伦敦工作和生活。其余的大抵无关紧要。”Tikehau不久前迁至伦敦。

同样,资产管理公司很可能也会将总部继续留在伦敦。但其中很多已经拥有了设在卢森堡以及都柏林的基金,有能力将更多的业务转移至这些金融中心,并将以欧元计值的业务安排在欧盟境内。

欧元交易业务也可以继续留在伦敦。伦敦清算所(LCH.Clearnet)前首席执行官罗杰•里德尔(Roger Liddell)表示:“如果将资产组合按照币种分割开来,将会导致大量的低效率操作以及更大的风险。”

专业金融服务公司毕马威(KPMG)负责英国脱欧业务的主管凯伦•布里格斯(Karen Briggs)补充称:“有多个方面的因素使我们可以远离英国脱欧以后的末日图景:英国的基础设施、备受信赖的司法系统以及强大的资源和人才储备……在伦敦和在英国工作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罗格•布里茨(Roger Blitz)补充报道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