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人文生活 >> 艺术文化 >> 浏览文章

文化“走出去”,一步一履总是情

中国文化“走出去”依然是大势所趋。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国文化在传播中所信奉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还有中国市场动力引擎的澎湃。后者更有商业化摧城拔寨的意味,它用资本的介入,通过不断推动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继而完成多赢的生动局面。

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家逝世400周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这一纪念年特别创排了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首次将莎士比亚的《寇流兰》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同置于一方舞台。伦敦成为该剧世界巡演的第一站。

即将过去的2016年,世界多个角落都有在讲述中国文化之美:《滚蛋吧!肿瘤君》《匆匆那年》《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国产影视剧扬帆出海,渐成“华流”;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矩阵在字里行间中,把中国文学直通世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牡丹亭》和莎士比亚名剧《寇流兰》融合穿插,混搭登台,彰显和谐共生理念。

精心译制的影视剧,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经典跨界的艺术混搭……中国文化的闪亮登场,风靡海外,追捧者众。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全盘源发于自我角度的价值输出,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彼此认同。

早在2013年,国家领导人访问坦桑尼亚时,就曾用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来举例,当场博得了热烈掌声。外国观众对“婆媳无国界”的剧情描绘感同身受,继而被中国文化传播的平易近人所吸引。你所需求正是我所传递,正是遵循着这种最大公约数,中国文化才得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步伐稳健,足音强劲。

文化“走出去”并非是中国首创的风尚。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偶像剧,都曾在不同时期输出了本国软实力。甚至是以文化为基点,增强了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种精神上的“出口创汇”,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要以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大前提。只有经历了本国受众的全方面“考验”,文化产品才可能优中选优,继而登陆海外,以此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从上述角度而言,“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已然能够拥有自信的资本。毕竟,这相当于“掐尖”般的历程。但同时也需要清醒的是,自信不应该成为自大,尤其是文化作品落在他人土壤之上,“水土不服”难免存在。譬如,曾经豪夺国内总票房冠军的《泰囧》,就在北美遭遇滑铁卢。这里面有发行方未做充分的海外宣传等原因,但也不乏欠缺把国内的成功如何复制到海外的深层次思考。

曲折会有,但不管怎样,中国文化“走出去”依然是大势所趋。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国文化在传播中所信奉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还有中国市场动力引擎的澎湃。后者更有商业化摧城拔寨的意味,它用资本的介入,通过不断推动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继而完成多赢的生动局面。

此外,网络文艺的异军突起,也加重了文化“走出去”的IP砝码。娱乐性和现代性元素极为明显的网络文艺,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使得其渐成“走出去”的利器,完成了和海外年轻受众的无缝链接:《步步惊心》韩文版在韩国相当畅销,泰国版《花千骨》成为吸引泰国青少年的主力书籍,当年明月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中国网络文艺的优秀作品,以自己的文化高度向周边辐射,已然形成新的阵地。

网络文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力量,成了国与国之间民间文化互动的新使者。不把网络文化当成对传统的“颠覆者”,而是把其发展成为“接力者”,中国对于这种新兴文化生产力的自信态度,更多地来自于创作鼓励、管理多样以及政策扶持。“以心换心”的正面循环之结果,乃是文化“走出去”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落地生根。

总的来说,文化“走出去”,路要自己闯,甘苦自己知,一步一履总是情。这种情,在于传播无国界的友情,在于蓝海一片的行情,更在于文化自信的实情。文化中国的大布局,也将在“走出去”中完成进军和实践。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