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并购交易中,如果收购战略和交易对象确定,那么国内买家将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设计投资主体的交易架构,如此才能在此基础上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模式。
一、跨境并购为什么要进行交易架构设计
跨境并购的交易架构可简单划分为直接投资架构和间接投资架构。相对于直接投资架构,间接投资架构是指投资者在境外投资的时候,通过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中间控股公司间接持有投资地公司的投资模式,由于间接投资架构模式拥有以下优势,因此海外投资时多选择使用间接投资架构,具体包括:
1、规避严格法律管制的需要
比如具有国资背景的中资企业在投资时,通常面临标的所在国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因此需要设计收购主体以求某种程度上规避监管。又比如,在投资退出时,可以采取在境外转让中间控股公司股权的方式,而避免投资地国所在地严格的法律管制。
2、设立投融资平台的需要
跨境投资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注册地进行投融资,以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统筹资金的目的。
3、享受税收优惠的需要
通过选择与投资者所在国签署有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享受股息和财产转让收益的优惠税率。
4、资本、资金流动的需要
将注册地选为日常经营或贸易中资金流动限制较少或者几乎没有限制的地区,减少外汇管制,如我国的自贸区。
5、隔离风险的需要
基于中间控股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隔离标的不良资产、债务风险以及破产风险等。
6、保留控制权的需要
通过多层架构设计可以根据买家需要设计融资手段,并保留买家控制权。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间接投资架构成为大型海外并购的首选,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股权架构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交易架构设计的架构
出于以上多方面以及信息披露等因素的考虑,跨境并购的交易方往往会设计很复杂的跨境交易架构,但是其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层级,包括最上面的投资层、中间控股层以及下层的实体经营层。具体来说,投资层,主要是最终投资人或受益人,但并非只有这一层,基于股东背景保护、遗产继承等因素可能也会构建一些离岸公司或离岸信托计划以及基金公司等。中间控股层主要用作为投资者和下层实体经营层之间的协调机构,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能为多层架构,其设计需要考量很多因素,将在下面重点说明。而实体经营层可以由境外的中间控股公司直接持有,也可以通过在标的国当地设立本地控股公司持有该实体经营层企业股权。
三、设计中间控股层的考虑因素
在设计中间控股层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1、基于地域或功能方面。如在某一地区设立控股总部或者事业部总部。
2、 基于分业经营的方面。为了便于独立核算或者方便重组资产,如设立上层控股公司后,由于考虑了分业经营,不需要将实体经营公司进行资产剥离,只需要转让上层公司的股权即可。
3、基于隔离风险的方面。如实体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或债务纠纷,由于已经采用了中间控股的方式持有该实体企业,因此不会波及到其他产业。
4、基于税务因素方面。中间控股层的最低层级一般需要考虑税务因素。一是要选择与实体公司所在国签署有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控股公司,这样可以享受资本预提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二是在标的所在国之外转让股权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5、基于投融资方面。中间控股层往往会有一个控股公司作为标的的融资平台或者是上市投融资平台。
6、基于控制权方面。比如通过设置中间控股层达到融资目的,掌握标的公司控制权。
7、基于其他方面。如股东利益的平衡、资管计划需要等。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资产、市场、技术和品牌等资源的常见途径之一。然而,对尚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国际税务风险仍是其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
面对陌生且复杂的国际税务环境,中国企业应及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税务管控措施,从而有效管理海外并购的国际税务风险,同时合理降低税务成本。本文将在梳理税务风险的基础上,为中国买家提供一份税务风险通关“攻略”。
海外并购税务工作流程盘点
按照常见的海外并购流程,中国企业应关注七项税务工作要点(见下图),并通盘考虑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签约前的税务筹划
第一,交易类型影响税务尽职调查和交易架构的安排,而这种影响取决于海外并购的商业目标。
一项海外并购可能是资产收购,也可能是股权收购,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收购海外公司的某项技术、品牌或设备,可以通过资产收购的形式进行;而对海外公司进行参股、或将其作为整体进行并购时,很可能需要通过股权收购的形式进行。
选择何种交易类型更多的是商业决定,但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税务影响,也会对税务尽职调查和架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见下表)。
第二,充分利用税务尽职调查识别标的历史税务风险,从而保护买方利益。
税务尽职调查主要是通过审阅目标公司的涉税文件等相关资料,识别未被卖方发现或披露的税务风险或负债,帮助买方更客观、精准地判断目标公司的价值,从而及时调整报价基础和谈判策略。
通常情况下,税务尽职调查的主要关注点包括:
影响税务尽职调查工作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包括交易类型是资产交易还是股权交易、目标公司分布于哪些海外国家、各国税制情况、需要调查的历史期间长短等。
因为每个国家的税制体系独立且各不相同,而且从税务角度每个公司都是独立的纳税主体,因此目标公司涉及的国家越多、包含的法人主体越多,税务尽职调查所需要投入的专业团队和资源就越多。
第三,筹划得当的交易架构可以降低整体税务成本、提升交易的确定性和灵活性。
控股架构筹划得当有助于降低三个环节的税务成本,包括交易环节、未来利润汇回环节和投资退出环节。
控股架构主要解决“并购主体”在哪里、以何种法律形式、与中国企业的股权隶属关系等问题。控股架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海外商业目标、运营安排、监管和税务等因素。
设计得当的控股架构可以借助各国税务法规下的优惠待遇以及国际间的双边税收协定优惠,使未来投资收益返回中国企业时,可以按照优惠待遇缴纳较低的税费,最终提升投资的净收益。
在架构设计中,也可以考虑通过企业的境外投融资平台进行全球的投资管理。而在选择平台时,除了考虑商业和融资等因素以外,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国际税务筹划,实现海外投资整体税务效益的提升。
但是,企业无论选择何种控股架构,均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反避税审查。如果只是为了降低或推迟缴纳税务成本,且这些平台公司缺乏合理的商业实质,则这样的安排将面对越来越高的税务风险。
融资架构筹划得当有机会降低未来目标公司层面的税务成本、提高资金回流灵活性、平衡境外借贷的现金流。融资架构主要解决资金从中国企业到达“并购主体”的途径、法律形式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架构实现最终由目标公司承担并购贷款的成本和还款义务的目标。
融资方案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融资条件、汇率和税务等因素。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还需要考虑多种融资渠道和形式的影响,如国内银行贷款、增发、境外发债等。
设计得当的融资架构不仅可以在中国企业(或集团内的并购贷款借贷主体)和境外“并购主体”之间建立通畅的资金通道,而且可能使得贷款利息费用在目标公司层面得以税前扣除,从而降低目标公司的所得税成本。
然而,融资架构的筹划在当前国际税务环境下会面临诸多检视或限制,需要预先通盘考虑。
比如,很多国家对于企业向其关联方借款的额度是有限制的,超限部分的利息费用可能无法税前列支;很多国家对于此类关联方借款的利率水平设有标准,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质疑。这些规定在每个国家都不同,因此并没有一个通行于全球的方案,需要结合各国的税务法规分情况制定。
第四,对交易合同税务条款充分审阅,以寻求合理的保护/补偿机制。
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交易合同通常由律师起草,但其中的涉税条款则需要由税务顾问审阅并提出意见。审阅意见主要基于对已完成的税务尽职调查工作、交易架构设计以及交易环节的税务影响的综合分析而提出。税务条款的作用主要包含三项内容。
1标的税务风险的保护或补偿机制
对于买方而言,税务尽职调查工作中识别出的历史税务风险是交易谈判的重点之一,若不能在交易价格中直接进行调整,也至少要在交易合同中设定对于买方的保护或补偿机制。
2交易架构获得法律体现
买方设计的交易架构需要在交易合同中得到精准的体现,比如选定的境外“收购主体”、资金流转方式和法律属性、债务债权转让方式等,以帮助买方在法律上将前期交易架构筹划的结果予以体现,也有利于未来交易执行过程中交易架构的有效落地。
3明确交易环节税费承担义务
海外并购的交易环节会触发交易双方的纳税义务,如股权转让涉及的所得税及印花税;资产转让涉及的所得税及各项流转税(如增值税、不动产登记税等);或者某些国家的税法对于买方赋予的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等。
在有些交易中,卖方可能会要求将个别税费转嫁由买方承担,或者反之。为了避免产生歧义、保证交易顺利进行并明确这些额外税费成本对交易对价现金流的影响,需要在交易合同中对上述交易环节的税费及纳税义务承担方进行明确。
海外并购后的整合考量
第一, 确保交易架构落地,以实现前期筹划的预期效益。
交易架构的落地就是按照设计好的交易架构,通过设立相关公司、安排资金流等,使建立的交易架构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交易架构的有效落地,将直接关系到对前期筹划工作的预期效益的实现。
为了确保交易架构能够发挥既定的商务及税务目标,投资者在架构落地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相关工作的实施细节与进度。如与相关国家/地区投资监管部门或税务机关进行事先沟通,积极寻求可能适用的税务优惠政策或预先裁定。
此外,针对交易架构中设立的海外平台公司,应确保其具备商业实质,以顺利实现架构筹划中利润汇回、投资退出等相关税务效益的提升。
第二, 实现并购后的业务整合,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益。
大部分中国企业收购海外目标资产/公司的目的,通常不仅在于优化自身财务表现,更多是出于战略投资的需要。因此,在并购交易完成后,投资者应从集团整体的价值链入手,整合目标资产/公司的业务,以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益。
一般而言,业务整合的常见形式包括境内外生产、销售和研发的交易安排。其中,针对某些可能适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交易形式(如技术引进),需要积极评估相关交易适用税收减免政策的可能性,并及时履行相关审批/备案程序。
公司对于某些业务整合形式可能带来的额外税务成本也需要进行预判,比如海外标的公司回中国成立外商投资企业,可能从税务角度构成“中外中”的结构,在未来利润汇回时存在一定的税务低效。
在上述业务整合过程中,一般均会涉及跨境关联交易安排。随着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BEPS)一揽子国际税收改革行动计划的执行,跨国关联方交易已成为国际反避税调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避免关联交易产生的转让定价风险,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业务整合涉及的关联交易进行转让定价分析,明确并购目标公司在集团整体的价值链中承担的风险和职能,并建立合理的全球转让定价政策。
此外,业务整合涉及的跨境交易可能存在潜在的常设机构风险。因此,在设计业务流时,投资者需要考虑如何规避包括转让定价及常设机构在内的各项潜在税务风险。
第三, 建立税收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对海外业务的长效税务管理。
中国企业在并购完成后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以实现对于全球业务的全面管控。健全的税收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并购标的进行长效的税务管理,从制度和系统层面降低未来出现类似税务问题的风险。
鉴此,投资者可以在评估具体的历史税务风险的基础上,由点及面,从风险管控制度的高度,建立完善的税收风险评估及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税收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识别运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
在遇到税务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如借助国际税务顾问的专业资源、启动税收协定安排下的双边协商程序等),以积极的态度和专业的手段管理海外标的的税务风险。
结语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既需要在并购前识别标的的潜在税务风险,设计出税务高效的交易架构,并与熟悉当地税务环境的交易对手进行沟通和谈判;也需要在并购后考虑如何与标的公司进行业务整合、如何通盘考虑中国企业的全球业务布局,以及与之相关的税务筹划及风险管理。